4.人人都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  

 

 

證嚴上人說故事《法華經》裏記載一個故事——

 

 

有位長者,遇見朋友的孩子窮困潦倒流落街頭,趕緊招呼他到家裏來,準備豐盛的一餐招待他,他吃飽喝足了,就趴著睡著了。長者有急事要出門,看他睡得很熟,就從自己身上拿出一顆寶珠,放在他的口袋裏。

 

 

經過好幾年,長者又遇見這位晚輩,還是那樣窮困潦倒,就問他:「你為什麼還在流浪呢?」晚輩回答:「無奈啊!父親過世後,我不懂得如何理家,家道一落千丈……」

 

長者說:「可是上次見面時,我不是給你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嗎?」晚輩說:「有嗎?」長者說:「有啊!我就放在你衣服的口袋。」晚輩探手一找,果然摸出這顆寶珠。

 

這是經典中的一個譬喻。

 

人人都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就是圓明的本性,存在於他、你、我的心中;可惜很多人沒有覺察。人心「無明」不時緩緩轉動,如一塊黑布,不知不覺間籠罩住清淨圓明的自性,而讓這顆寶珠蒙塵。

 

 

佛陀覺悟了宇宙間的真理,為度化眾生,而「數數示生」——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陪伴、教導著芸芸眾生;殷殷「開、示」,期待人們能「悟、入」,使「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能成熟」。這是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佛陀「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不斷對眾說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有幸得聞佛法,是否真正引法入心,且拿出來運用?

 

多數人聽法的時候很歡喜,但是要「依教奉行」,卻覺得很困難,總是很快就把法忘光了,習氣還是依然故我。這和身懷寶珠卻不自知、依然窮困潦倒,不是一樣嗎?

 

慈濟人開闊心胸、深入人群,願意走到苦難人身邊擁抱他、長年累月無所求付出,可說是「已種善根」。但道心是否精進?千萬不能說「加減啦!」(閩南語,意為「多多少少」)因為加加再減減,不是抵銷了嗎?

 

 

懺悔道場已從臺灣啟動,大家知因、知緣、知果、知報,要趕快去除累生累世的煩惱、習氣,不再造惡業。

 

佛陀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時,或許你、我、他都曾在靈山會上結過法緣,所以今生才會相遇在慈濟;要珍惜因緣,讓未來百千萬劫,靈山會永遠不散。

 

但願這樣身心莊嚴的大道場,永遠存在人人心中,時時懺悔,日日齋戒,道心分秒持續;生生世世都保持著這一分淨如琉璃之心。

 

道在方寸中,以慈悲轉識成智;用智慧去除無明。

 

許多人因為環境的障礙、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或是自我心靈的障礙,無法以最精誠的心發心立願;即使願意發心,卻難以永恆堅持,多數是「發心容易,恆心難」。

 

一念善心起,就能發心立願;但若習氣未除,很快又會被欲念或無明遮掩,讓這一顆好心好念轉瞬消失。要降伏習氣只有一個辦法——時時自省,觀照身口意;莫讓不好的習性浮上來,一不小心就造災殃。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要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並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度眾生,就要洗滌自我煩惱;要洗滌煩惱,就要學習法。要立弘願,把煩惱洗滌乾淨,心不再受污染;好好學習無量法門,不要貢高我慢說:「我都已經學會了。」其實不懂的多過懂的,要用謙卑的心不斷學習,讓涓滴法水入心且內化為髓,回歸清淨圓明的佛性。

 

 

當下起一個好心,就種下福因;起一個善念,福種就能成就。善的種子放在心田裏,無法成苗,需要陽光、空氣、水各種因緣匯聚,種子才能真正萌發,長成大樹、蔚然成林。

 

期待人人智慧無漏,莫讓法入心又漏掉。人人善念共振、身體力行,福德因緣才會匯聚,天下才能平安祥和。

 

心不救,世間無救;要救世,先救心。

 

覺悟,才能帶來希望。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這是兩千多年前佛陀對宇宙大乾坤的智慧觀察。對照現今世界,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災難頻傳,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時時提高警覺,戒慎虔誠。

 

 

大時代、大劫難、大無明、大動亂,需要人人明辨是非,啟動大慈悲、大智慧、大懺悔,才能使天下轉危為安。

 

人心不救,世間難救;要救世,一定要先救心。佛陀對眾生聲聲呼喚,希望人人斷除貪、瞋、癡的無明煩惱,展現清淨圓明覺性。

 

「六波羅蜜」就是「度」——把眾生從苦難的此岸,度到幸福、快樂、平安的彼岸。凡夫受貪、瞋、癡、慢、疑等欲念影響,在愛河、苦海中沈淪;這條千尺浪潮的煩惱河,時時興風作浪,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來對治。

 

 

人因虛榮心而享受,因享受而沈迷,造作業力;現在是大懺悔的時刻,期待人人懺悔且能齋戒,改變習氣、改變生活習慣,關心地球上其他生靈;心中有愛、善念不間斷,以菩薩願力拯救苦難眾生。

 

 

我天天都在發願,願人心行善、行孝,家庭人倫和睦;更願社會祥和富樂,大地平安養息,人人身心平安。

 

期待人人福慧平行,集合螞蟻雄兵的力量,大轉法輪。人人日日精進、時時精進、秒秒精進,分分秒秒都讓佛歡喜;佛歡喜了,天天都是吉祥日。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自我觀照──《靜思語》~日常生活中,須時時刻刻自我觀照,去除貪、嗔、癡等雜念,一切行為舉止皆要「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以喚醒自性、找回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