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死於巨富」與「生而窮忙」
被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最近說了一句「死於巨富是可恥的」,頗引起討論。他說財富如水,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個人喝,有一條河就應與大家分享。據報導,陳光標本人行善不遺餘力,每年把公司利潤一半以上捐出做慈善,至今捐款超出十億人民幣。
陳光標的話令人感動,但未必人人同意,更不要說起而效法了。聽不進去的人之中,有一類是他的巨富「同儕」。美國的比爾蓋茲和巴菲特將到中國宣揚慈善事業,據說有些中國富豪已表示敬謝不敏,婉拒世界首富與美國股神的邀約,以免被迫捐錢。另一類可能是現在的新貧階級,他們「窮忙」終日卻仍難以維生,毋寧羨慕著「死於巨富」的境地!
「窮忙」(working poor),這個字眼起於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觀察到社會上這樣一群揮汗努力工作、卻怎麼也脫離不了最低生活水準的新階層崛起。這個族群包括了找工作不易的社會新鮮人、隨時處於被裁員邊緣的中年上班族、為貼補家計而兼差打工的家庭主婦等等。有人估計在日本有五百五十萬人,在美國則高達三千七百萬人。門倉貴史此書一出,立刻引起很多人「對於這個大家都變成窮忙族的世界感到絕望啊」的共鳴。
一端是擔心著「死於巨富」的人,另一端則註定了窮忙一生,這是標準M型社會的景象,凸顯出貧富差距的問題。這個景象既不新鮮,且是全球性趨勢,台灣本來毋須大驚小怪。
但台灣確實有理由多擔心一點。主要是,台灣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惡化很快。雖然,在過去長時期打下的「均富」基礎上,目前貧富差距的絕對數字比起其他國家還不算太差(這也是政府官員常用來辯護的藉口),以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值來看,去年台灣是八點二二倍,美國是九點五七倍,看起來「不滿意但可接受」;但若相較於我們自己成績最佳的一九八○年的四點三一倍來說,如此劇烈惡化的趨勢,民眾的相對剝奪感難免加深,特別容易激發民怨。此其一。
第二點,台灣的貧富差距拉大,相當程度上和政府的產業政策及租稅制度有關。政府為鼓勵產業發展,以產創條例優惠企業,將營所稅大幅降低到百分之十七,早先更有遺產稅之大幅調降,都被視為有利富人累積財富的租稅手段,也使有錢人「死於巨富」的機會增加。如今社會不滿聲浪升高,行政院由副院長陳冲召集「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研究對策;但政府主導財富重分配的機制向來受到既得利益者抗拒,台灣所得稅制的不公平合理又沉痾已久,賦改會「功不成身先退」的紀錄猶新,的確需要格外的魄力,才可能發生作用。
最重要一點是,民怨已起,但馬政府對問題的悲觀程度似乎不甚理解,總統本人被問到貧富差距問題,至今仍用「經濟成長果實為大多數人分享」來回答。這樣的答案於客觀事實不符,今年快速回升的經濟成長率,仍伴隨貧窮人口不斷創新高的現象,可見「把餅做大」和「分配平均」是兩回事。以人民的主觀感受來說,「對於這個大家都變成窮忙族的世界感到絕望啊」的呼聲,已不只出自以往認定的貧窮階層;而過去台灣引以為豪的「多數人自認屬於中產階級」現象,近些年被M型社會所壓縮,就算擁有好學歷的年輕人也往往在就業市場被消磨得志氣殆盡。馬總統的「經濟成長果實分享論」恐不易讓人信服。
近來社會常見討論是否「反商仇富」的問題。本來,富人階級可激發一般人「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就動機,但若貧富差距繼續惡化下去,不要說「生而窮忙」者不滿,就算能「死於巨富」者都會因社會氣氛不安而難以高枕無憂。執政者又豈能輕忽這個問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