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9.03

因為之前參加了能量療法活動,所以我的信箱常常出現某團體的課程。

我今天看了剛寄來的廣告,想起這些信會用的字句,鋪陳的氛圍,想著這樣的包裝,會去的是怎麼樣的人。

自己想起了問題:什麼是靈性體驗?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開神通很了不起嗎? 當鬼就有五神通了。還是出現一次整體忘我感就很炫呢? 還是作了什麼事,進入了某種被類似集體催眠的感覺,就覺得很放鬆很療癒呢? 老實說,我還沒修的時候也覺得那些事情很有趣。

不過是什麼讓我今天相信,修行的目的是“少病少惱”,而不是那些說出來,可以引誘人聽的津津有味,趣味十足的東西。

我聯想到,可能是我當過“創作者”,不是只當參加者。我大學當心理諮商中心的義工副團長,我們要辦有療癒性,會讓大家感動的活動,每天團內都要辦兩天一夜 的營隊,而且絕對要感性,溫馨,自在,療癒,有一體成長的感覺,不能玩玩大地遊戲胡鬧就了事。而且我剛好不只辦在團內,我那一任還辦了八個大學的聯合義工 營隊,兩天一夜,對品質要求更高。所以我們就要設計活動,要盡量不著痕跡的,但其實是刻意的舖陳某些東西。

然後我就聯想到我當過康樂,就用了某些技巧弄了一個告別學校上課的晚會,試著經營某種整體感。那段時間的小小創作,讓我覺得這些感覺就是可以被炒出來的,被營造的。

後遺症就是,我後來上某些心理心靈課,有些橋段,別人會感動的,我不一定會真的感動,我只是表面配合感動,因為我某個程度知道,那些感覺,很多是可以操作 出來的,很淺,頂多是某種體驗。所以很多課程,我開始覺得不實際,不夠深入,不是我要的,對我的價值衡量系統來說,沒有他收那些錢的價值。

我後來就繼續尋找,找我可以當目的的說法。修行是為了少病少惱,是從佛經中各菩薩們的問答中,被提出來的。對現在的我,我很認同,我是為了減少黑暗,少病少惱,而不是要追逐短暫的某種舒適體驗感。

不過我現在也比較包容那些課程,那些去上課的人,也許他們正需要那些經驗,就跟過去的我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