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紀元2010年11月26日訊】中國大陸主管經貿的最高機構發改委終於發話了,承認中國的通脹「可能會超出百分之三的計畫目標」。中國通脹的實際數據是多少,恐怕沒有人知道。很多人,包括專家和民眾批評中國有關當局隱瞞數據,或者通過調整權重的方式壓低通脹統計數據。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個行政絕對主導的社會,五年計畫和每年計畫詳細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任何一級官員如果無法完成任務就要承擔責任,流行的說法是「被問責」,因此想各種辦法和計畫相應,就成了官員最重要的任務。

這讓人想起了「削足適履」的成語。

據官方的資料說,中國最近兩年多發印了四十三萬億人民幣的貨幣,因此,如果不出現通脹,那才是見鬼的事情呢。然而正如很多人提出的疑問:那些錢到哪裡去了呢?

通貨膨脹,無論英文和中文,意義都是社會上流行的錢幣太多,而物價上漲只是錢太多的一種反應而已。中國貨幣發行量過大,一是因為當局擔憂國際經濟危機波及國內,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二是在每年有數千億美元外貿順差和資本淨流入的條件下,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而被迫發行的人民幣;第三,則是各地方銀行,為了支撐當地經濟繁榮,尤其是當地房地產開發的繁榮,而超額信貸。

不管如何,四十多萬億的資金,確實流入了社會。貨幣增量和市場價格上升的關係,很像石頭丟到水中的反應。水波從中間逐漸向外擴散,最後擴散到邊緣。對應於市場來說,中央銀行是石頭丟進去之後的第一個波動中心,然後是各級銀行和金融機構,隨後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再後來是那些獲得資金比較容易的大型國有企業,然後是需要資金量大的原材料商家,最後通過原材料、能源、交通費用等擴散到整個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靠近貨幣中心的人和機構最先獲利,距離越遠損失越大。最近兩年在中國發生的情況,是以房地產市場作為中介傳導資金的這個波浪。因此,本質上說,通脹也是一種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在中國,這個重新分配過程通過官僚貨幣體系、官僚金融體系、半官僚資金密集型產業企業來擴散。這樣大概容易理解各類官員有很多房產的原因了。

因為中國的政府已經蛻變成為「自利型政治集團」,因此在政策選擇上會自動選擇對「強勢團體」,也就是他們自己有利的措施。通脹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財富重新分配,通過自利的選擇,貧富懸殊只能日趨增加。

這種過程在美國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美國貨幣增量出現之後,直接削減了聯邦政府債務,由於聯邦債是全體美國人的負債,因此獲益者是全體美國人,受損失的是持有美國債的債權人,比如中國和日本。

中國也有債務,但非通過外國債權來表現。中國債務通過養老金缺口、社保金缺口、環境污染、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過度浪費來表現。比如中國中原地帶降雨量和歐洲差不多,但卻「嚴重缺水」,要通過三、五千億人民幣的南水北調來解決,「債權人」是全體中國人。這三、五千億的投資,可以看成是對內的債務。所以中國增發貨幣,受損害最大的是全體中國人。只不過作為強勢集團的官員們會通過瓜分弱勢群體的財富而更加富裕。◇

本文轉自199期【新紀元週刊】「鋒筆天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1/873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