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觀六情品第三

  外人就問,經中說有六情,你怎麼說一切法空呢?經中有嘛!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六情就是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

塵。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經中明明說有六情六塵

啊!你怎麼說一切法空呢?

  現在我們先介紹六情,不過大家要注意到,六情皆是假名,我們先要有這概念

。此地講六情如標月之指,為了使大家了解,所以他借助於六情。六情不是實有,

先有這個概念。

  什麼是六情呢?他說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首先我們說這個六情,經上有幾

種不同的名字。眼可以遙知,「遙」遠就感覺「知」道了,耳聽聲也可遙知,意念

法也可遙知。鼻舌身這三項不能遙知,接觸知。香味接觸到鼻子才知道,鹹淡接觸

到舌頭才知道,粗滑接觸到身體才知道。

  六根六塵生六識,六識就是見、聽、聞、嚐、覺、知。因為它有「接觸知」三

項、「遙遠知」三項,所以經上又說「見聞覺知」。覺是把鼻舌身三根,通通放在

一起說,「遙知」的三項單獨說。

  這個六情裏頭,還有分別。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要是起作用的時候,生五識的時

候,一定有一分意識。可是意識呢?可以單獨的起,一般叫獨頭意識。五根起的時

候,那一分意識,僅知現在。眼耳鼻舌身,眼見現在,耳聽現在,鼻聞現在,舌嚐

現在,身覺現在。單獨起意識的時候,它不知道現在,它是根據前五識謝落影像,

知道過去未來。

  因為眼見色,不能見過去色,不能見未來色,僅僅能見現在色;耳聽聲不能聽

未來聲、過去聲,聽現在聲。鼻聞香也一樣,聞現在香,過去香已滅不能聞,未來

香未生也不能聞。舌嚐味也是一樣。身覺觸也是一樣,我碰你一下,你馬上知道,

碰你已經過去了,你不知道,還沒有碰你,你也不知道。

  可是意識對法塵,僅僅對過去未來,不對現在。怎麼知道意識不對現在呢?比

如說瞎子看不見,可是他有意識啊!如果意識對現在,那應該瞎子還能看得見;聾

子聽不到,有意識啊,對現在的話,應該聾子還能聽到,鼻舌身皆如此。

  意識,五識起了它有一分意識。那一分意識叫介爾心,也叫率爾心,僅僅能分

別一切法。第六意識不分別,禪宗說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就是指這個。它能

分別一切法,在前五識裏頭叫現量界。

  第六意識對過去未來稱為比量界。這裏頭六根、六塵、六識沒有人,要是有人

就有七根七塵七識了。所以人叫非量界,第七識我見我癡我愛我慢──非量。大家

慢慢聽,不要迷惑,這都是假名。

  怎麼叫介爾心呢?在一剎那之間,沒有尋求心,沒有決定心,沒有染淨心,最

低最劣,僅僅分別一切法,沒有分別想。在介爾心裏頭,唯識宗有五心,還有一個

等流心,它沒有。如果念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清淨等流;天天起貪瞋癡,染污

等流。

  為什麼講這些都是假名呢?我們講過時間方面,假名相續,沒有,是空的。在

法,假名存在。時間,怎麼知道是空的呢?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沒有現在,現在

空;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所以過去不可得;未來也一樣,是過去現在形成,未來

空。

  這個空,我們稱為對待空,不過對待空範圍很狹隘。我們說因緣空,法的存在

都是因緣所成。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所以都是空的。

  那怎麼又說因緣法,又說時間呢?說假名。說眼耳鼻舌身意,即非眼耳鼻舌身

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說色聲香味觸法,即非色聲香味觸法,是名色聲香味觸法

;說眼識乃至意識即非六識,是名六識。

  在心經上說得很明白,它說:「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那就是說根塵識皆空。

  所以外人提出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有啊,怎麼

空呢?下面第二偈論主答:

  【是眼則不能 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餘物】

  譬如眼見,眼能見色。眼它自己就是色法,如果能見色的話,應該先見自己的

色,後見外色。自己的色法不能見,怎麼能見外色呢?

  現在我們就講見聞覺知皆空。阿含經講:「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

有六種,就是見、聽、聞、嚐、觸、覺、知。今天單獨談見這一項,其餘的不提,

可以例知。

  既然是眼根、色塵、眼識,三事和合為見,我們細追究起來,眼根裏頭沒有見

。如果眼根裏有見,不必等有色塵,有色塵我也見,沒有色塵我也見。可是有色塵

才能見,沒有色塵不能見,所以就知道眼根沒有見。

  那麼有色塵能見,沒有色塵不見,應該見在色塵啊!研究起來,見也不在色塵

。如果見在色塵,應該色塵見眼,怎麼說眼見色塵呢?            

  或者有人說眼識能見,識是了別,所以能見。阿含經上說得很明白,緣眼色生

眼識,就是緣於根和塵生出六識。六根沒有,六塵沒有,識本不生,它怎麼見呢?

所以根塵識皆是空的。所以心經說,空中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

  外人又問。怎麼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諦理的皆叫外人,所以「外人

」三乘裏頭也有。外人又問了,眼雖不能自見其己體,但能見外物。好比那個火一

樣,不能自燒能夠燒他。論主就說了:

  【火喻則不能 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火喻則不能,成於眼見法。」火的譬喻不能成立,不能譬喻眼見法,眼見法

就是眼見色塵。「去未去去時,已總答是事。」這是上一品的,去、未去、去時皆

空,和火不同。去是已去,就是過去,未去就是未來,去時就是現在,這個三時皆

是對待空。

  對待現在未來才有過去,才有已去。如果已去不空,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應

該有已去,那不合道理。未去就是未來,未來對待現在過去才有的。如果實在有未

來,未來不空,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有未來,不合道理。去時是現在,現在對

待過去未來成立,假立的。如果現在不空,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應該有現在。

過去未來現在皆空,所以稱為三世平等。這個在上一品已經總答這個事情了,這和

火的譬喻不相類同,不能相比喻。

  這個已去未去去時,我們還有一種角度可以知道空,那就廣泛了。過去是已去

,因緣所成,未去是未來,也是因緣所成,去時是現在,現在也是因緣所成。既然

法是因緣所成,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

  當中利用無自性,是大乘的說法。比如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那是一乘的說法。你從那個角度看都是空的,大家能懂不能懂啊?如果聽懂的話,

下一品就好講了。

  所以都是空的,怎麼說有一切法呢?經上說世界微塵,那就是法。那麼說是假

名,假名存在。世間都知道有現在、未來、過去,既然現在未來過去空,怎麼會有

三世呢?那是假名,假名相續。假名非實,不是實在有,所以它就是空。

  這首偈,古德有縱破和奪破。從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可得破,

叫奪破。假如說從一切假名,一切幻有,一切假有,這樣破叫縱破。

  【見若未見時 則不名為見

   而言見能見 是事則不然】                     

  「見若未見時,則不明為見」。這個「明」好像錯了,是名字的「名」。不過

經文我們不敢改,恐怕改了,假使改錯了,誤眾生。

  「而言見能見,是事則不然。」見若未見時,三事沒有和合。緣眼色生眼識,

才有見。如果沒見的時候,三事沒有和合。那個時候,不稱為見,沒有和合不稱為

見。

  「而言見能見,是事則不然。」緣眼色生眼識,三事沒有和合,要是說有見,

那是虛妄說。

  我們先說,三事沒有和合不能有見。假如說三事和合呢?根塵識三事和合,大

家說能有見不能有見,誰知道?還是不能有見。眼根裏頭沒有見,大家已經知道了

;色塵裏頭沒有見,大家也知道了;眼識裏頭沒有見,大家也知道,和合起來變成

有見,沒有這個道理。

  好比說你沒有錢,袋子空空的;我沒有錢,也是空空的;他沒有錢,也是空空

的,三個人在一起變成有錢大財主,那有這回事呢?所以我們先說,沒有和合不能

有見,已和合還是不能有見,以無自性故。所以假使要說見能見,「是事則不然」

,沒有這個道理。下一偈他說出來了:

  【見不能有見 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 則為破見者】                     

  「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見不能有見,我們知道見是三事和合有的,三

事和合不能有見,他說「見不能有見」。非見非和合,非見也不見,三事不和合也

沒有見,這個經上稱為畢竟空。

  「若已破於見,則為破見者。」和合不能見,不和合也不能見,這就破見了。

如果說已經破了見,則為破見者。見者是人,見沒有了,怎麼會有人呢?沒有人沒

有見,怎麼會有情?

  我們要知道這一偈「見不能有見」,他說三事和合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

,沒有和合也不能有見。見是人見,既然破了見,當然破了見者了,見者是人。

  到這裏已經破六情了,沒有人沒有見,怎麼有六情呢?六情就是見聞覺知,破

了見者,就徹底破了。

  你說根塵識和合產生人,要是縱破,「見」可以分別好壞,所以是情,「聽」

分別好壞,「聞」分別好壞,「嚐」分別好壞,「覺」分別好壞,「知」分別好壞

,所以是六情。要是沒有人,怎麼會有六情?現在破了見者這個人,六情就已經破

了。

  以下他用縱破。其實沒有法也沒有人。說法即非法,是名法。說人即非人,是

名人。比如說四諦法,苦集滅道,有人沒有?他講苦,集是苦因,滅是果,道是因

,他沒講人啊!也沒講法啊!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

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沒有人也

沒有法,所以破了見就破見者了。

  【離見不離見 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 何有見可見】

  我們上面講過,根塵識三事和合稱為見。既然是根塵識三事和合為見,不和合

就叫離見,已經和合就稱為見。「離見」就是根塵識三法沒有和合,稱為離見。「

不離見」就是根塵識三法和合,稱為不離見。

  離見不離見,見者都不可得。見者是人,沒有人。這首偈空二我:空人我、法

我。我執有兩種,一個是人我執,一個是法我執。根塵識是法,根塵識和合有人,

稱為見者,見者不可得。人不可得,根塵識當然不可得,那空法我。

  舉個例子說,十二因緣是法,四諦是法,三乘修的都是法,這裏頭沒有人。我

們就拿十二因緣為例子,十二因緣是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

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我們為什麼以十二因緣為例子?因為他後面講到十二因緣。這裏頭沒有人。無

明生行,沒有說無明生人;行生識,也沒有生人;識生名色,也沒有生人;名色生

六入,也沒有人;六入生觸,也沒有人;觸生受,也沒有人;受生愛,也沒有人;

愛生取,也沒有人;取生有,也沒有人;有生生,也沒有人;生生老死,也沒有人

,十二因緣裏頭沒有人。

  有一般人說,十二因緣沒有我──人我執,我相信,可是有「法」呀!有無明

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是有啊!

  其實法也沒有,所以法我執也空。怎麼知道呢?老死空。怎麼知道老死空呢?

有生才有老死,沒有生沒有老死,所以老死空。那生不空?其實生也空,因為有有

才有生,沒有有就沒有生。那有不空?有也空,有取才有有,沒有取沒有有。取也

空,有愛才有取,沒愛就沒有取。那愛就不空嗎?愛也空,因為有受才有愛嘛!沒

有受就沒有愛。受也空,有觸才有受,沒有觸沒有受。觸也空,有六入才有觸,沒

有六入那有觸?六入也空,有名色才有六入,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有身心才有六

入。那名色不空?名色也空,有識才有名色。識也空,有行才有識,沒有行沒有識

。行也空,有無明才有行,沒有無明沒有行。

  這一句有問題了,一切空,好!我承認,那無明不空啊!無明空了怎麼生行?

其實無明也空。怎麼知道無明空呢?無明虛妄執著,沒有實體,它的本身就空,你

虛妄執著才有無明,如果不虛妄,應該叫真如啊!所以十二因緣的法也空,所以這

首偈空兩種我。

  所以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五陰空,五陰法空。無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空;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空;無眼界乃至意識界,六識空;無無明亦

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空。無苦集滅道,四諦空;無智亦無

得,「智」是般若,「得」是波羅蜜,六度空;大乘法皆空。有人說無智,智是菩

提,得是涅槃,菩提涅槃空,也有道理。因為什麼原因呢?一切法空啊!所以他說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人我空了。

  「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這是空「法」,要是沒有人,怎麼有見和可見

?見是能見,可見是所見,能見的就是六根,他以「見」略說。實在說應該是六種

,見、聽、聞、嚐、覺、知。能見是六根,可見是所見,所見是六塵。六根六塵不

可得,所以他說何有見可見?下面那個偈就破識了,總說是根塵識不可得,皆空。

  【見可見無故 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見可見無故」,就是根塵皆是沒有,空了。「識等四法無」,因為阿含經說

,緣眼色生眼識,具足說就是緣六根六塵生六識,三事和合觸。觸生受,受生愛,

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出於雜阿含,這個佛說的,你怎麼說沒有法

呢?其實佛以世間語言,說有為法皆如幻如化,有人不知道,執為實有。阿含經這

段文是佛世間語言說的有為法,都是幻化的,不知道的執為實有。般若經說過,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緣根塵生於識,是如幻的。

  上面那首偈破過,根塵皆空,怎麼會生於識呢?根塵不生識,怎麼知道呢?根

塵裏面,是有識或是無識?有識也不生,無識也不生。如果說根與塵裏面沒有識,

怎麼生識呢?譬如說水裏面沒有金子,土裏面也沒有金子,把水和土和合起來變成

泥巴,它不可能變成金,「沒有」怎麼生?

  可是有人說,一定是根塵裏面有識才生識。它也不生,怎麼知道呢?識已經有

了,怎麼再生呢?譬如說你口袋裏已經有錢,那不是口袋生的。你口袋是萬寶囊,

沒有錢,它能生出錢來;已經有錢,不是它生的。

  那麼說起來,假如說根塵裏面有識,就不用三事和合了。根與塵和合就生觸了

,何必根塵識三事和合呢?所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如幻的,不是真實的。這個

道理大家懂嗎?識先有先無都不生,所以佛說無生法。

  一切法空,就是無生;一切法不可得,就是無生;一切法如幻,就是無生;一

切法唯是假名,就是無生。不怪法性,怪眾生不知。             

  所以他說:「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那四法呢?緣根塵生於識一法,根

塵識三事和合觸二法,觸生受三法,受生愛四法。這四法都沒有,都空。我們講十

二因緣講過了,愛受觸皆空。他這邊有個識,所以他說「識等四法無」。

  既然識觸受愛都沒有,「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略說呢,四法皆沒有了

,愛不能生取,所以取也沒有,也空。取有四種,所以他說取等四法。那四種取呢

?第一個是欲取,第二個是見取,第三個是戒取,第四個是我語取。

  我們從十二因緣就知道愛生取,其實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欲取是對五陰法──色受想行識生貪欲叫欲取。見取呢?是對五陰生我見、邊見、

一切見,稱為見取。戒取,取著邪戒,因為以前有人發現牛命終後升天,所以他持

牛戒,和牛一樣。其實升天的原因,不是持牛戒的原因,非因執因,稱為戒取。我

語取,就是我所說的話取著。由於我見、邊見,執著我所說的法是對的,不以諦理

推尋。以諦理推尋的話,合乎諦理的是對的,不合乎諦理的不對,他不以諦理推尋

。對我見、邊見執著,稱為我語取。

  從識以下,識觸受愛取皆是有為法。佛說有為法,是說有為法如幻。有人執著

為實在的,誤執著佛語。所以上一首偈,先空人我,後空法我。

  所以「見可見無故」以下就空法我了。於法執著,稱為法我執。以下有很多品

空法我的,比如空六種,空五陰,都空法我。這個空法我,我們可以說龍樹菩薩空

法我和心經有關係。心經說過了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五陰,他這個

也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他這裏頭也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空十二因緣,他也有。無苦集滅道

,一直到無智亦無得,空三乘法,裏面也大略提到過。

  這一偈「識等四法無」,一直到「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空根塵識。如

果以連續性說,人空的話,怎麼會有根塵識呢?如果簡單地說,一切法不生。佛說

修行人要證無生法忍,那怎麼有根塵識?既然是根塵識沒有,怎麼有觸受愛取?沒

有取怎麼會有有?沒有有怎麼會有生?沒有生怎麼會有老死?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都虛妄取著。我們本無生死,可惜功力不夠,不了生

死。十二因緣所說的,沒有生死。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人無

所有,沒有人。再改個樣子說,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

有。

  所以大家看經文要尋其義,得其義理,可以脫出文字窠臼。我們看經,差不多

落入文字窠臼,只知道依文解義,不得其理。中國有個張江陵,他是儒家。他說過

一句話:「得其理,文可忘矣!」得了理的話,文字可以忘記了。我們根據中論的

經文也可以說:「得其理,言語可忘了。」言語執著就是我語取。       

  這個理又稱為義,不在文,不在文字上,而不離於文,不能離開文。文字言語

如敲門磚,敲開門就丟掉了。舉個例子說,三加四等於七,七不在三,也不在四,

可是也不離開三四。這個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不對了。三加四是對的,別的不對

,那就是我語取了。二加五也是七啊!你不可能說三加四對,二加五不對。

  再講講,八減一不也是七嗎?你說三加四那個七對,八減一那個七不對,沒有

這個道理。再講一講,二十一除以三,不也是七嗎?你要是說那不對,死於文下,

執著三加四對,那就錯了!那叫我語取。二十八除以四,不也是七嗎?得其理以後

,脫離開文字窠臼,不受它籠絡,不得其理的話,叫死於文下。

  【耳鼻舌身意 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耳鼻舌身意,這是說六根;聲及聞者等,聲是六塵,聞者就是那個人,這是說

六根六塵也沒有人。具足說,緣耳聲生耳識也沒有。三事和合觸是多餘的,如幻如

化的,這都是有為法。鼻香也是一樣,舌味、身觸、意法,都是一樣,都是空的。

  「當知如是義」,都是這個道理。「皆同於上說」,就和上面說的是一樣。總

說一句話,上面說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這是根本說。空二我以後不生

二障,空人我不生煩惱障,空法我不生所知障。空了煩惱障就空分段生死,空所知

障,空變易生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