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

 

電話

06-6852143  
地址 南市 白河區 仙草里岩前路1號

 

 

 

   
 
                                  大仙寺照片
                               入口處
 
大仙寺照片 噴水池
大仙寺照片 壯麗宏偉的大仙寺
大仙寺照片 三級古蹟
大仙寺照片 牆門式山門
  簡介
  大仙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枕頭山麓,亦即在關仔嶺群山的尾閭,古色古香的殿堂,極具古典之美,俗稱舊巖。為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係國家核定之三級古蹟,南台灣第一古剎,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祀釋迦牟尼、觀音菩薩、三寶佛祖、地藏王菩薩,其寺廟具有大陸神州氣象之風格,不同於一般寺廟建築造型,建築群配置,承襲中國佛寺建築的傳統。

環境清幽雅潔,寺內供奉有開山法師舍利供民眾觀賞。禮佛、觀賞兩相宜。有別於其他廟宇廟門前皆聚集許多攤販,大仙寺嚴禁攤販在此設攤,更顯其莊嚴肅穆。
  歷史
  在明鄭明代,由大陸來台墾居的人民愈來愈多,當時參軍陳永華將軍,便邀請參徹禪師來台講授佛理。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禪師從龍岩出遊,路經岩井,在石几土休息,想不到隨身攜帶的佛像竟然抬不動了,他想此地必是個有佛緣的地方,便在此地結茅定居。

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由參徹禪師的弟子鶴齡禪師,集資建設佛殿,稱作「火山大仙巖」。此後又幾經修建,民國二十年改名「大仙寺」。現今大仙寺規模之壯麗宏偉,在全省古寺中,算是數一數二的。

本寺在白河關仔嶺的山麓,山姿秀麗,風光明媚。每當晨昏,莊嚴暮鼓加上山間濛濛薄霧,恬靜中透著一份脫俗的雅緻。大仙寺內部建有大雄寶殿、觀音寶殿、三寶殿及地藏寶殿,依山勢建成,拾級而上,氣派非凡。

民國六十年,又在寺外蓋上長城般的紅牆,環繞寺廟,上面覆蓋黃色琉璃瓦,真是美觀。本寺建有大小兩道山門,尤其第二道山門建法與眾不同,不論色澤、雕飾都十分考究。寺中有三百多名僧尼在此修業,又可容納百餘香客膳宿的客房,實在是個寓情於信仰的好去。
  建築特色
  大仙寺座向為座東朝西,整體建築群依序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及三寶殿(古蹟本體為山門及大雄寶殿)。各殿皆自獨立,兩側有連貫之廊道或廂房。而大雄寶殿其面寬24.4公尺,縱深19.3公尺,面積為 471平方公尺,為四周設廊的獨立式大殿。

山門屬於牆門式,屋面短而屋脊低緩。中間作三川脊,邊門及圍牆頂亦作燕尾脊,再加上邊門為圓拱門,使整體造型富有變化。至於大雄寶殿之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使用的作法,在明間則應用減柱法將前點金柱省去,以避免室內列柱過多。而在屋頂形式上為重檐歇山式,上檐山牆為懸山造,屋面則為日本式作法。雖興建時為使建物在形式上較像日本式而有些許不協調之處,但整體造型尚稱勻稱及穩重。

大仙寺目前保存的彩繪為府城名師潘麗水所作,繪工細緻。殿內柱皆為朱紅底繪蟠龍,是佛寺建築的傳統作法。
  興修記錄
  1.康熙40年(西元1701年)白河大仙寺創建,初為草蘆。

2.乾隆12年(1747年)大仙岩附近仙草埔、杭內、白水溪、岩前等四大村落居民信徒共集資捐獻,參徹與弟子鶴齡在原址鳩工興建獨棟大佛寶殿。

3.乾隆55年(1790年)嘉義縣營參軍洪志高,與師共同倡導,輸資獻財,募銀一千圓,重建佛殿。

4.嘉慶14年(1809年)將原建佛殿拆遷重建,即今之大佛寶殿。

5.大正4年(1915年)重建大仙寺,為開基以來最具規模之重建。創設「私立大仙寺岩書房」。

6.民國43年(1954年)增建齋堂及三寶殿兩側禪房。

7.民國55年(1966年)增建地藏王殿。

8.民國57年(1968年)增建西堂及火葬場。

9.民國58年(1969年)重建電氣火葬場房、地藏王殿,並增建大山門、長垣圍牆、龍池、虎園、香客大餐廳、七層寶塔以及議事廳等。

10.民國83年(1994年)由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進行研究調查計畫。

11.民國88年(1999年)根據內政部災後統計資料,大仙寺在「 921集集大地震」受創嚴重,經外觀綜合判定為「有立即性危險」。

資料來源:台閩古蹟資訊網
  交通資訊
  開車:
國道3號 → 南二高下 → 白河交流道下 → 172縣道 → 道循關子嶺方向前進 → 沿著大仙寺指標前往,即可抵達

搭車:
火車:新營火車站下車,再轉搭新營客運往關子嶺。
客運:新營客運、嘉義客運,均有直達關子嶺的班車,平均30-60分一班車。
本頁網址: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30939   [ 本網頁建置日期:2005-08-29 ]
[ 資訊最後更新日期:2009-12-2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