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漢人的人觀、疾病觀與民俗療法:以收驚為例

 余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靈魂/魂魄

 

  構成人的第三部分是所謂的靈魂或魂魄。從性質上來說,一種說法認為靈魂是一種氣,或是一種能量,但這種氣或能量與前述的先天之氣或後天之氣性質上是不同的。另一種說法是靈魂或魂魄是有形的,是一種質;而氣則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換言之,魂魄與肉體一樣,是一種質;但是氣則是一種能量,它沒有質;氣不具備質的存在,它是一種能量。陳女士如此認為:

  靈魂是在人身體的五臟裡面,都有,等於說五臟、五臟六腑裡面裡面啦。就在…藏在裡面就對了啦,他主要是藏在什麼地方?這個我就沒有去…那個了。(04陳)

  你驚嚇不是會有個那個…驚嚇過度不是傻傻的一下嗎?!就三魂七魄就嚇散了嘛!要把他收回來這樣。「三魂回宮、七魄附體」,魂要放在宮嘛,體內的宮,是體內的,三魂七魄都在體內,中心點裏。我就知道兩樣都在體內就沒有再去研究這樣子!(04陳)

  收驚者皆相信有靈魂,靈魂的存在是事實。靈魂就像電腦中的bois;當胚胎成長到二、三個月大時,靈魂就會從「外面」進到人體;當它進到人體後,就會慢慢建立屬於它自己的特殊性與特殊表現。可見靈魂乃具備獨立自主的性格,同時它亦有其完整性。

  進一步而言,靈魂是一種東西人。人在生時,是以靈魂為主宰。魂主宰人的種種行為,魄則支持人的信念;一個動,一個靜,兩者同時存在。魂可解釋為陽,魄可解釋為陰。一個人若失去了魂,或者失去了魄,就好像是一輛車子壞了一處不能用。比如說植物人,它是失去了魂,魄卻沒有消失;因為魂是主宰人的行動,而魄則是主宰肉體的存在,維持生命是在魄。所以說,魂是跟思想、意念、意志有關;魄則跟肉體、生命有關(06洪)。洪道士進一步指出:

  那麼人思想的基礎在哪呢?意念的基礎在哪?基礎在魂。魂的境界可以透果本身修練的過程當中來提升他的境界。(06洪)

  一般所謂的三魂七魄,則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人體的頭、胸、腹三部份,各有一魂,謂之三魂;這三部份各為一個系統,但三者間彼此卻相互影響。七魄則是一種隱喻,它是從北斗七星而來的;七魄沒有實質而具體的指稱對象,它是一種象徵(03凌)。另一種說法是,人的魂有三條,三條魂歸天、地、水所管;所以說,人死後頭一個魂先離開,歸回本位;下兩個魂再分別離開;本位就是天地水三界。當人剛出生離開母體的那一剎那,魂魄同時進入到體內,其中包含七魄。人死後之所以做頭七,因為七魄是每七天回去一條,共七七四十九天,然後七條魄再聚集起來,留在陰界,或者送去投胎;視情形而定(06洪)。再一種說法是認為,三魂是指生魂、覺魂、靈魂;動物植物皆有這三魂。三魂的聚集叫做靈,三條魂具足了,人就沒;它與人的生命有直接關連,與人的肉體之存活有關。誠如陳女士所說:

 

  魂魄是比較沒有形狀的啦!(04陳)

 

  人活著時,靈魂究竟存在人體的什麼地方呢?一種說法是,靈魂存在人體大腦松果體內;或是存在人的天靈蓋裡;另一種說法是,靈魂存在於人體五臟六腑之間;又一種說法是,「三魂回宮,七魄附體」,意指魂要放在宮裡,魄要依附在體內;至於宮是確指何處?則尚未可知。至於三魂七魄究竟是流動的?還是固定在身體某處?一種比較明確的說法是,它們就在人體之中,它是流動的,而非固定在人體某處。陳女士曾言:

 

  三魂七魄在人體裏面隨人體慢慢成長,我只知道說剛要開始時,天生的氣跟後天的氣配合到裡面。(04陳)

 

凌道士曾經說:

 

  以前我師父是說:死亡時,有修的人(靈魂)從上面走,未必是天庭蓋,沒有修的人從底下走,未必是腳底。我認為這和他活在世間的時候著重在哪些功能上有關,像一般的人講有修,是長期專注在那些比較抽象的上面,踏自然成就在上層的神經系統上面,一般的人就著重感官上面,他自然就中在比較下面的器官,所以走的時候就有這種的差別,不一定從哪邊走,丹經上就沒有說一定從哪邊走,有的從眼睛走,有的從鼻子走。(03凌)

  魂魄與氣又有什麼關係呢?一種說法是,魂是氣,魄是血;因而魂是無形的,但卻是可感知的;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就是有肉體與靈魂綜合起來;三魂七魄集中起來才是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魂,也就是氣;氣在,人活;氣不在,人亡。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知:人的構成基本上有三,一為來自父母的肉體,二為來自天地的氣,三為來自它界的靈魂或魂魄;這三者並非各不相干、各自獨立,而是各有其獨立自主的性質,但又彼此相依相附、互相影響。也就是說,氣必須依附肉體而存在、運行;魂魄也必須寄託在人體,人才能成為人;否則那只是一副軀殼吧。然而,靈魂又有其獨立自主的性質;它會自我成長,它是有形有質的東西;它不像氣一般,只是一種能量、一種磁場、一種量的概念而已;靈魂有其獨立的生命,它可以獨立於人的肉體而存在於某種境界;靈魂甚至於被認為是不朽的,是永不滅亡的。

 

(四)收驚的原因

 

  被收驚者尋求收驚治療的原因主要有:嬰兒或兒童食慾不振、持續腹瀉、哭鬧不停;成年人則多是心神不寧、失眠、常做惡夢、頭痛、神經衰弱、或久病無法斷根。換言之,被收驚者身體方面的異常症狀,以及當求助西醫或其他療法而無法解決不適或病痛時,尋求收驚治療成為一種常見的途徑。

  被收驚者對於這些身體不適或病痛的解釋,通常有以下幾方面:一為被各種人、事、物、聲等等驚嚇到;二是被婚喪喜事煞到或沖到;三是被土神或其他無形的靈卡到;或者人不小心觸犯或驚擾到所謂的邪靈或外方之靈;或者是祖先靈魂欲懲罰或警告子孫之不是或不敬等等(張珣,1996;鄧錦惠等,1999)。凌道士曾說:

 

  收驚的驚。事實上驚到就我們來看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原因都有,有受到外來能量影響的,那個能量一直影響他,就請外來的能量,我們叫神將來把這個能量帶走,那帶走之後還會有影響的後遺症嘛,再用我們本身的穩定能量來讓他同化,讓他跟我一樣穩定,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個樣子。(03凌)

 

  被收驚者不一定有一套如同收驚者般的人的觀念或靈魂觀,但他們在尋求收驚的過程中,或者在進行收驚的儀式時,多多少少已接受了一些民間信仰或信念,例如人有靈魂,靈魂不滅,或靈魂輪迴之說等等。此外,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人通常在身體衰弱、或命盤不順、或運氣不佳、或氣太過虛弱時,較容易被煞到、沖到,或被邪靈干擾。誠如陳女士所說:

 

  就小孩子來講,就是他被什麼東西驚到,那魂等於就是跑掉,散開了跑了,那就不能安定嘛!(04陳)

 

  受驚時魂魄會跑掉,但這沒有一定從什麼地方啦!沒有固定啊!(04陳)

 

  這個有些人比較少有被嚇到的現象,一般身體精神飽滿的人幾乎都比較不會啦!比較虛弱的人才會,所以跟他體內的氣有關係。(04陳)

 

  例如,凌道士曾指出:

 

  我認為一般有的會離開,離開的話就需要去另外招這些魂,就是招魂啦。人要魂魄離開,他幾乎有點神智不清了,可能到廟裡面都有問題了,所以一般人到廟裡都是他自己神不定,像抱著的小孩子,他常常這樣,他不定。人要是魂魄走了的話,跟植物人差不了多少,所以大部分會到廟裡的都是他神不定,就是像我講的,碰到那種情況,本能提升到那個之後,一時回不來,那我們就靠著我們這些方法讓他們的能量回到原來的狀態之中,因為人為什麼沒有….這個狀態不能維持很長久,不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是不得已嘛。(03凌)

 

洪道士也認為:

 

  人身體的病痛除了正常的肉體出問體以外,有時因為有受外來靈的影響,那魂魄絕對會走位,走位就代表本身氣場、磁場發生變化,發生變化自然你自己本身病痛就出現,因為不同的東西左右了你的肉體,所以你會生病,那麼經過一位道長來幫你做法、幫你收驚、壓煞後,你的魂魄歸位,病痛自然就好了。(06洪)

  有的人生病去問神,說是有犯到什麼,經過了道長的種種儀式,於是就好了,由此可見這是受外來靈所引起的問題,你再怎麼去找醫生都不會好。(06洪)

  凡此,人的種種病痛或不適乃起因於人的氣或人的靈魂受到干擾或擾亂,因而無法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於是收驚變成是一種解決不平衡狀態之有效方法之一。換言之,凡是健康的人,它的靈魂或魂魄必須維持在一種安定平穩的狀態;不管是受到何種因素的干擾或侵犯,不穩定的魂或靈魂必須藉著外力才有可能被找回,重新安置在體內;或者重新藉外力或神力,強化靈魂的力量或氣的能量。收驚者或者運用他本身的氣來安定人的魂魄,或者藉著神力來加強或安定人的魂魄;符咒、陰陽水、七星劍及其他各種法器或道具,皆為神力施行的主要工具;收驚者的功力,以及其所供奉之神祉的法力,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因而決定了其收驚的效果之高低或良窳。

 

(五)收驚治療的象徵意義

 

  有十多年收驚經驗的陳女士敘說著她的做法:

 

  就是說(小孩)鬧了兩三個晚上都不能睡,不能睡就跑來宮裏,就叫我問,我就燒香問一下,那玄天上帝就說這個孩子嚇到了,有沖煞到有一點嚇到!我就幫他燒香、把衣服放倒、啊幫他唸:「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奉請東王公西王母,奉請收魂童子、三師三童子來收驚,弟子○○○三魂七魄,三魂回宮,七魄附體,神清氣爽,平安大吉。」全部唸完以後,在香上面我在跟他畫「寫安魂定魄」,然後再寫一個子丑寅卯啊!那個…那個小孩子…娃娃就跟他寫一個「容」字啊。就剛好十二劃…那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有煞到、有沖到的孩子就寫一個「馬」字。給他這樣子用香把他寫,寫好!在玄天上帝這裡我們本身印有那個符令!…玄天上帝要出幾張!出個兩張、三張,去爐裡過一過,晚上回去,叫他洗…臉把他洗一洗就好了。(04陳)

  用「容」字的意義就是子、丑、寅、卯…就十二時辰裡面有…有…有驚嚇啦、什麼的,都唸到了,都作到了,在哪一個地方嚇到,怎麼樣子,在裡面都有了。只光是嬰兒嚇到就用「容」比較多啦!(04陳)

  衣服的話就過爐!就開始唸那些收驚的咒語,唸完就把他寫在衣服上!寫好!字也寫好了!那玄天上帝的章把他蓋一下。好的話,幾乎一次好了。(04陳)

  意義之一:靈象徵的對沖與區隔。靈魂或魂魄作為一種真實的實在(authentic reality),或者作為一種擬像的實在(imagined reality),屬於陽界的人的魂魄,與屬於陰界或它界的邪靈或無形之物,是性質不同且不能共存於人的身體的。因此,當人的靈魂被驚嚇到而不穩定,或者因而溢出人體之外,或者邪靈或無形之物佔據人體不放、不走等等,皆會使人的身體產生病痛或不適。所以說,收驚儀式是將兩種性質不同的靈象徵予以有效區隔的過程;從而使得人的魂魄與邪靈或無形之物,分別返回各自的位置,互不干涉。陳女士曾言:

  大人的話也是靠玄天上帝的那個符令,有時候就拿個那個替身的東西,替身的東西就等於幫他替,在他身上唸說,你來替他除他凶煞、身上的凶煞,除到外方去怎麼樣,就靠著玄天上帝請他除開,在上帝公的面前…玄天上帝的面前,還是拿著那個替身的東西,幫他唸唸唸,唸就要吹一口氣。就把那氣把送走這樣子!就是把一些被煞到或是不乾淨的東西把他弄走。(04陳)

 

凌道士也曾說道:

 

  我收驚都是從同一個地方教下來的。不外乎就拿一些給兵降的財帛,拿在手上、拿一個香;有香能招請嘛,財帛就是獎賞這些兵將的嘛,我這樣一拿這些兵將就知道要幹嘛了,就開始在患者念咒語、畫一畫,倒是沒限定前面幾下後面幾下,反正就是這樣畫畫畫…,有時候給患者安心:說「頭中有煞頭中福,……」講一些吉祥話,讓患者安定,認為我有效果了,弄完之後,拿著聖誥,這個聖誥疊給患者看,證明說的確有效,有的時候,我個人感覺疊沒有誥,那這可能是兵將的能力不足以挑起這些東西,就要用一些其它比較大一點的,譬如:作科儀或是什麼的,不過大部分一般的驚嚇這樣子就可以了,就聖誥了,就把金紙拿去燒,燒完之後,再對患者身上畫些密號,也是招請神之類的。(03凌)

 

  這個時候如果施行者的氣很強的話,效果就很好,那個臉色馬上就變了,基本上,我們認為他們是神不定,我判斷的神不定可能是他的腦細胞,連結的能量跟往常不一樣,因為人體有潛能,遇到驚嚇他會一下子引發原本不常見的些狀態,他會提升到那些狀態,可是當那些情境過去了,他一下沒有回復到他原本的狀態,我們認為驚嚇就是這個樣子,那我們起磔也好啊,用氣也好,不外乎就是用我本身的能量,比較安定的能量去影響他,讓他回復到這個狀態,我們的說法是這個樣子。(03凌)

 

洪道士也認為:

 

  被驚嚇、被煞到,這是魂走位,不是魄走位。就是偷走掉。收驚的目的就是要將魂歸回本位。所以說一旦被驚嚇到,或者被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所影響干擾、借體,人會失去其意志、思想,但是你的肉體行動自如,肉體是受另一個靈來只回其行走,所以說魂和魄有所不同,魄是受魂來指揮。受驚嚇或者是被煞到的人舉止行為會失常,這個人以前還沒有被外靈侵佔不會這麼行為,而現在受另一個靈影響,有另一種行為,以前不認識這個人的人,不會覺得他有什麼不正常,但以前就認識這個人的人,就會發覺他和以前不一樣。去看西醫,就覺得這個人就很正常啊!哪有問題?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醫生並沒有看過這個人以前的樣子,還沒被煞到之前的樣子,所以覺得他是正常的。而收驚的作用就是要把這個人原來的魂定位。(06洪)

  意義之二:身體是兩種不同靈象徵的中界或中介。人的運途好、氣旺、或者修行高,外在邪靈或無形之物自然不會、也無法接近人的身體,從而人也就不會發生病痛或不適;否則人就會有種種身體不適或症狀出現;身體於是變成是靈象徵的寄寓之所與演出舞台。因此,收驚過程中,身體也就是「神鬼交戰」的處所,「善惡決戰」的地方。所以說,身體是靈象徵的施為空間或行事所在;不適或病痛是靈象徵演出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一方戰勝另一方的最後結局。身體於是成為沈默而被任意宰割的對象,身體的無奈與苦痛於焉產生,且可能一再地輪迴與循環;收驚或收驚儀式於是取得存在的正當性基礎;文化信仰的設計一方面任意宰制著身體,一方面也安置著身體;身體似乎無所逃遁於天地之間。陳女士曾指出:

  收驚的話,我也是完全靠玄天上帝的力量嘛,我做這些全部在玄天上帝面前做,稟告他怎麼做?怎麼對不對?做好了,完全可以了沒有?再來一個證明聖筶這樣子。我不去想這我自己怎麼做。所以到底要怎麼跟他做?做好!完全正確了沒有?我還是經過玄天上帝那個筊,打出來可以,那你就回家了!可以了!我只是透過一下這個手續而已。(04陳)

 

但凌道士卻如此認為:

 

  關於收驚的作用,我可以感覺到能量的運作。所以因為同化的作運,我也會受到他的影響。所以人家才會說法師要幫人家挑神挑煞。而我們的元神要強,自己要能承受的起對你不好的影響。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辦法,可以靠本身的能量,也可以召請外來的能量,當然,兩個配合是剛好,事實上高級道法就是這樣,用本身的能量去感召外來的能量,就理論上感召一定的比例,道行高的感應的能量就比較高,道行小的感應的能量就比較小。最好的方式是運用修行者內在與外在神靈的能量,那是最好的。(03凌)

 

洪道士基本上也持著同樣的看法,他認為:

 

  幫人收驚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兩種行為而來。一種是靠修練時將本身的氣醞釀,一種是有經過本身修練,但是依靠的是外來的靈,譬如說起乩,借外來的靈來幫忙收驚。以道教道士來說,是以自己的氣來發揮、來畫符,醞釀的是自己的氣。當然在一般的情形之下,有可能要幫你收驚、幫你收煞,一定要先請神,但以我的見解來說,請神只是請來扶持道長,因為有時在處理時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經過一些儀式請神來,是加強要做這樣工作時,佈這個局、形成這個氣場,加強本身的氣,請神來加持本身的氣。(06洪)

  張珣(1993, 1996)的研究指出:收驚儀式不僅在處理社會層次人際之間的問題,也在處理人與超自然之間的問題。李亦園(1994)的論文也指出:人與社會及超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是中國文化的根本關懷;收驚儀式在這些層面上確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管在孩童方面或成人方面,即便「著驚」的原因可能不同,解釋的理由也可能不一,但收驚儀療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涵卻皆得到彰顯(宋錦秀, 2000)。

 152.台灣漢人的人觀、疾病觀與民俗療法:以收驚為例  

<![endif]-->

 

 

  當人際病理發生時,其所斷裂的視域可以由圖一來說明。(1)有些人際病理涉及一種無法言明的真實域,使得個體所受的斷裂感無法表明,卻連帶使得習而不察的生活域發生斷裂,並使得運作的世界連帶停頓,例如失親的憂鬱症;(2)有些人際病理只是涉及TFG的破裂,但尚未傷及真實界,如配偶、婆媳之間的悲怨;(3)有人際病理則僅僅傷及運作世界的破裂,如失業所造成的家庭困擾。

 

 

 

 

 

 

 

 

 

 

 

 

 

 

圖一:設想四個層次的視域,(1)身體;(2)真實域:可以意識但無語言可以表達;(3)TFG:習而不察的生活域;(4)運作的世界域

 

  在收驚儀式過程中所要開展的視域主要包括身體、真實域、及習焉不察的生活域。身體的不適與病痛不僅僅是生理的問題,而是與人所建構的多元世界及其賴以發端的視域層次有密切關連。因此,人的觀念的身體性、社會性及文化性,在收驚儀療之中,以及人的宗教與信仰生活當中,從而被體現與神現。收驚儀療的象徵意涵於是充沛的呈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之中。

 

 

參考文獻

 

佐山融吉(1919)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台灣總督府。

余安邦(1996)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頁2-60。

余英時(1990)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見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

李亦園、楊國樞(1974)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良松(1994)甲骨文化與中醫學。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清澤(1999a)軀體化或氣之外顯於體(somatization v.s. Ki manifestation)(未刊稿)。

李清澤(1999b)氣之為學(未登稿)。

杜正勝(1991a)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見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27-8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杜正勝(1991b)生死之間是聯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 58:24-41。

宋錦秀編著(2000)日治臺中婦女的生活。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周一謀、蕭佐桃主編(1989)馬王堆醫書考注。樂群文化事業公司。

林瑋嬪 (1999) 漢人治病儀式-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段亞新、吳英璋(1987)大學生對生活事件的認知歷程的其身心適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6月,頁117-135。

胡  適(1970)胡適手稿第八集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  珣(1993)台灣漢人收驚儀式與魂魄觀,見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207-23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  珣(1994/1983)疾病與文化:台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  珣(1996)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頁427-45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張秉權(1959)殷虛文字兩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黃應貴(1989/1993)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期,頁177-213。又見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207-23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中芳(1993)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兼評現階段之研究成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期,頁122-183。

楊中芳(1991)緒論。見高尚仁、楊中芳合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楊國樞(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期,頁6-88。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淑媛(1992)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溫少峰、袁庭棟(1983)殷虛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葉春榮(1997)葫蘆福佬裔漢人的祀壺信仰。見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頁91-12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葛  洪(晉)(1979)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

潘英海(1991)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見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163-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錢  穆(1976)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鄧錦惠、汪忠川、吳茂賢、楊明仁(1999)民眾求助收驚治療之動機與需求研究。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9(4)期,頁217-227。

瞿海源主編(1994)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二期第五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正心(1993)算命與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2期,頁316-337。

譚昌國(1992)家、階級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板村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e Groot, J. J. (1982).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Vol. 4.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1901)

Harris, G. G. (1989). Concepts of individual, self and person in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1(3), 599-612.

Kleinman, A.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leinman, A. (1988). The illness narrative: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Kleinman, A., Eisenberg, L., & Good, B. (1978). Culture, illness, and care: Clinical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ic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nals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 88, 251.

Lee, C. T., & Lei, T. (1999). Qigong. In W. Jonas & J, Levine (eds.), Essential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ams & Wilkins.

Lin, T. Y., Tardiff, K., Donetz, G. & Goresky, W. (1978). Ethnicity and patterns of help-seeking.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2, 3-14.

Obeyesekere, G. (1976). The impact of Ayurvedic ideas on the Culture and the individual in Sri Lanka. In C. Lesie (Ed.), Asian medical system:A comparative study(pp. 201-226).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beyesekere, G. (1985). Depression, Buddhism, and the work of culture in Sri Lanka. In A. Kleinman & B. Good (Eds), Culture and depression: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and cross-cultural psychiatry of affect and disorder(pp. 134-152).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n, J. K., & Wang, C. L. (1980). Shen-K'uei syndrome: A culture-specific sexual neurosis in Taiwan. In A. Kleinman & T. Y. Lin(Eds.),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Dordrecht, Holland:D. Reidel.

Yeh, E. K., Hwu, H. G., & Lin, T. Y. (1995).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community population. In T. Y. Lin . W. S. Tseng & E. K. Yeh. (eds.), 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附錄一、收驚研究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附錄二、收驚研究田野基本資料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茜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